《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内容:
共2课时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读“凌空翱翔、行动敏捷”等词语,理解“中生代、树栖、繁衍、茹毛饮血”等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3.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新知的兴趣。 2学情分析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教学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习为主。
3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凌空翱翔、行动敏捷”等词语,理解“中生代、树栖、繁衍、茹毛饮血”等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学时难点 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一、导入 师简介生物的进化过程,引入课题六亿年前,地球表面到处是海洋,海洋里生活着许多构造简单的动物。五亿年前,地球上仍然到处是海洋。海洋里出现了最早的鱼类——甲胄鱼。甲胄鱼是鱼的祖先,早已灭绝。三亿年前,地壳剧烈运动,许多地方的海水退去,形成沼泽。在干旱的季节,有些鱼开始爬上陆地生活。这时出现了总鳍鱼。总鳍鱼是鱼类发展到两栖类的中间类型的动物。二亿年前地球上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气候干燥。出现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动物——蜥螈。1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地形和气候比较稳定,植物繁茂,爬行动物繁殖发展很快,其中的恐龙成为当时地球上称霸的动物。七千万年前,地壳剧烈运动,气候变冷,有些植物死亡,动物的食物减少。恐龙因环境的变化而灭绝。有些爬行动物演变成鸟类和爬行动物。今天我们就来弄清“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秘密。板题:师:伸出手,跟老师一块儿写课题。(板题)“恐”字是生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写得长一些,下面的“心”字底写得扁一点。一起来读读课题—— 活动2【活动】二检查预习 (一)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卡,一起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恐龙、赫胥黎、辽西地区、中生代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中生代 后裔 繁衍 树栖)指读并理解词义。(2)(课件出示:凌空翱翔 茹毛饮血 行动敏捷 毋庸置疑)指读并理解词义。师:(指导:“捷”字字形,同学们看看这是手、这是脚,手脚并用才灵活,写的时候可别忘记了。一竖要连下来,不要断开。4猜词比赛 活动3【活动】三.概括内容,学习方法。 师:生字词都读好了,课文主要内容明白了吗?读课文想一想,谁能说说?生:这篇课文写了恐龙和鸟好像不相干,但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儿。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师:你把五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语句再精练一点就更好了。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第三段第一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赶紧找找,这句话在课文哪段?生:第三自然段。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师:对,这是一个过渡段。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前面写了——生:恐龙飞向了蓝天。师:这是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后面写的是——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随着师生对话,课件变化为: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 研究发现 怎样飞向 飞向蓝天 师: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再来试着概括一下?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飞向了蓝天,并且介绍了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师:读长文时,抓住过渡的段落、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好方法可要记住了。 活动4【活动】四、研读探究,品味语言。 1.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师: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一生读)师:要解决疑问,有个好方法(副板书:阅读)——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四段。这一段很长,同学们一定要静心默读,认真思考,想想最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怎么样了?(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大约两亿三千万年前
↓
数千万年后
↓
后来
↓
亿万年前
↓
恐龙飞向蓝天
逐个填空,第一空,注意“大约”用词准确的教学, 第二个、三个空,注意句子中冒号的作用,以及中心句,并注意“逐渐”这个词。第四个空时慢慢导学出课件内容: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师:长长的一个自然段,我们就这样读成了四句话。我们一块来读读吧。教师导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读时强调“大约”“逐渐”。师:恐龙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飞向蓝天的。(课件逐步出示)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 学时难点 在研读中发现科普文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导入,检测学情1、检测生字词。
2、回想课文内容,说说最感兴趣的地方。
活动2【活动】二、精读品位重点段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阅读第二段
1、优秀调查员了解演化过程
(1)学校科研组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调查员,入门考试就是:
自主阅读这两小节,小组研讨合作填写表格:
根据表格,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恐龙这一大家族?
(2)汇报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可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恐龙相关知识,清楚有序地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出示课件)
如:(1)比较句子:
A、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B、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3)“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活动3【活动】三、细读感悟其他段落。1、科学家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呢?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1)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2)又是什么让科学家“欣喜若狂”?结合课文说说。
(3)理解“点睛之笔”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做“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4)想象古生物学家们听说辽西的发现后惊喜的心情、样子;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阅读,了解科学家心中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
(2)说说你们心中关于恐龙的愿望。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11 秋天的雨第一学时》,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