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图标 教育资讯 学前教育 K12教育 STEAM教育 考试相关 学校动态 教育机构
用户登录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学时》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学时》》内容:

共2课时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很难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检查预习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说出自己知道的名人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2【讲授】初步探究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小组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活动3【活动】梳理归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感受到“中华不振”在一次修身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决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学时难点 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齐读课题,直接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提出问题:周恩来为何立此志向,顺势复习词语并从这些词语中,找出立志原因“中华不振”。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年少的恩来在那本

  该是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年龄立下如此志向呢?简单来说,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老师把这个词啊藏在这些词中,请同学们先一起来读一

  读这些词,注意要读准字音。

(2)词语读完了,到底哪个词语可以作为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并从复习词语入手,既巩固了旧知,又直截了当地引导学生聚焦了本课的核心内容。】

活动2【讲授】研读文本,感悟“中华不振”

  过渡:“中华不振”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中去。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找出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事件,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述。

2.指名2-3名学生汇报交流相关词句。预设:

  a.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一个“闯”字,让我们看出了“中华不振”。)

  b.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预设答案: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

  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大不相同”一词也反映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的感悟点,放手让学生多角度的解读“中华不振”。在横向的铺排上为感悟“中华崛起”蓄势。】

3.指名1-2名学生概述事件,聚焦重点语段。

  过渡:现在我们就跟随少年恩来闯进租界,亲眼去目睹这一屈辱事件,老师来读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段文字中都有哪些人物?

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从若干个感悟点上筛选出一个点来,在纵向的开掘上为感悟“中华崛起”蓄势。】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语段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

(2)指名3-4人交流看到的人物,及他们各自的表现,顺势解读“衣衫褴褛”“得意扬扬”等关键词语。

(3)激发情感,质问人物,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失去亲人的妇女讨回公道了吗?原因是——

  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为什么——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原因是—--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归根结底这还是因为——

活动3【活动】补充资料,放眼“中华不振”

  过渡: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怎能不群情激愤?可是看着自己的同胞受难,围观的国人却只能是劝劝而已中华不振啊!其实,如此屈辱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在这一处,又哪里只是这一件啊——

1.教师通过PPT出示补充材料及相关图片。

2.学生交流此刻心中的感受。

4.指导学生身临其境朗读第八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感受。

5.抓“刺痛点”来进行语言训练。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的内心隐隐作痛,因为我深爱的人民备受欺凌……

深深刺痛我心的是( ),因为( )。

 【设计意图:整合课内外资源,通过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中华不振”的体会,并通过刺痛点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读出思考,完成为“中华崛起”蓄势。】

活动4【活动】走进内心,鼓舞“中华崛起” 1.练笔补白,走入内心深处

过渡:这时的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租界回来以后,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借自己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

  2.引导到学生完成小练笔,体会恩来的心情与感受。

  目睹这一切后,我在想( )。

【设计意图:直抒胸臆,通过小练笔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活动5【活动】升华情感,树立志向

  过渡: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至此,怎不叫人痛心啊,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里,能解决问题吗?他还有可能想到了什么?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2-17自然段。

2.此刻的少年恩来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因此,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板书:立志)

3.呈现由刚才学习过程中两个语言片段组成的微语言系统,请学生朗诵。

4.按少年,中年,晚年3各阶段简介周恩来的事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5.情感升华,小结全文:周恩来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细细想来,他似乎又从未真正离开,因为仰望星空,他的音容笑貌依旧;附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到了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女  哭诉 立

  洋人 得意 志

  巡警 训斥 中华不振

  国人 握紧拳头

  却不敢出手

活动7【活动】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把学生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上课时我直接导入,从复习词语入手,既巩固了旧知,又直截了当地引导学生聚焦了本课的核心内容“中华不振”,抓住这一核心词语后,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了课文的感悟与解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在课文研读过程中设置了开放的感悟点,放手让学生多角度的解读“中华不振”。在默读课文时,要

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找出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事件,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述。在学 生交流后,我从若干个感悟点上筛选出一个点来,紧抓这一核心事件在纵向的开掘上为感悟“中华崛 起”蓄势。并适时的呈现当时“中华不振”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

2.抓住了“刺痛点”和“沉思点”引导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和小练笔训练,进行了微语言系统的建构。

3.按照少年、中年、晚年3个阶段对周恩来的事迹进行了简介,丰满了人物形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沿  着先人足迹,一路勇往直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

  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这节课也有诸多的疏漏,最大的遗憾之处在于:

1. 学生在交流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时,由于一名学生读出了第八自然段整段文字,我便提前进入

了事件的解读环节,有被学生带着走的感觉。

  结束了这一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

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6 爬山虎的脚第一学时》,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资料信息-《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学时》DOC资料信息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免费下载-《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学时》DOC下载
(部分手机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电脑进行下载)用户登录后,免费下载,无病毒,无弹窗,无干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