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图标 教育资讯 学前教育 K12教育 STEAM教育 考试相关 学校动态 教育机构
用户登录

《17 长城第一学时》

《《17 长城第一学时》》内容:

共1课时

17 长城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德育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重点难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吧?去过咱们的首都北京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去北京一定要去登长城,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就是《长城》。来,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让我们有气势地齐读一遍课题。(学生有气势地朗读课题)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到第82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好,开始,读起来。(生自由读)

2、课文读完了吗?嗯,真不错,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发现这位同学他在读的时候,还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做上了记号,这说明读书用心了,思考了,非常好。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几个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瞭望、屯兵、堡垒、血汗、智慧、气魄雄伟,谁能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崇”、“蜿蜒”和“血”的字形和读音。

3、那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情况?请你说。

生:我知道了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长城有多长你知道了,还知道了——

生:长城是用条石和方砖垒成的。

师:你读书非常地细心。你呢?

生;我还知道长城顶上特别宽。

师:你也是细心的孩子。你还想说?

生:我还知道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师:嗯,好的。

生:我知道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其实作者他在向我们介绍这些内容的时侯,他是有一定顺序的?你读出来了吗?

  生:它的顺序是从远到近。

  师:从远到近,对了,也就是先远看,再近看。板书“远看、近看”,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小段话远看长城有个“远”。

  师:噢。这是远,那近呢?

  生:就是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看着非常明显,就是近处看。

  师:有道理。还从哪看出,是近看?

  生;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近看长城就比远看要清晰一些。

  师;多有道理啊,从中我们看出作者是在由远到近地看长城。那么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写了他——你告诉我。

生:还有他想到的。

活动3【活动】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师:对了。(板书:联想)从看到想,咱们呀就按作者的这个顺序,我们先一起去远看长城,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一同学读书)同学们注意听,边听边想象。

  生读。

  师: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很长。

  师:很长,来,把具体写长的句子读出来,就读出这种长的感觉。

  生再读。

  师:一万三千多里(惊奇地说),同学们,知道有多长吗?(学生回答)

  师:二十多年前,一位叫董又慧的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长城,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谁来读?就读写长的这一句,把我们的这种惊叹读出来。

  生读。

  师:令人惊叹的长,还有谁来读?请你。

  生再读。

  师:真是万里长城万里长,来,男同学,我们一起读。(师起头:从东头的山海关到……)

  男生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长城顺着千峰万壑伸向远方,直达天际!来,女同学,我们一起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长城在莽莽群山之间绵亘万里,没有尽头!来,全班同学,我们一起读。

师:远看长城,觉得它长,还觉得它怎么样?

生:长城是弯弯曲曲的。

师:感受到了它的形状,还觉得长城怎么样?

生:感觉它很雄伟,像一条龙。

师:嗯,你是从第一句话感受到的吧,来,就把这一句读出来。

生读。

师:崇山峻岭,那是什么样的山啊?

生:一座座连起来非常高非常雄伟的山。

师:连绵不断的。

生:就是高高低低的。

师:把你的这个“高高低低”再换一个词来形容,这叫……

生:这叫连绵起伏。

师:崇山峻岭还是什么样的山?

生:非常高。

师:高大、陡峭,这样的山就叫崇山峻岭,长城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有气势吧?

生:有。

师:想象一下,顺着连绵起伏的山势,长城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一下高,一下低,一下转过来,一下转过去。

生:非常险要,是悬崖峭壁。

师:还有吗?请你。

生:非常雄伟。

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很陡峭。

师:是山陡峭,长城就随着山势起伏。

  生:弯弯曲曲的。

  师:嗯,姿态真美啊!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

  生:想。

  师播放课件《长城》。

  师: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碰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又俯冲而下。他时而直奔向前,时而又逆转回头……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起告诉我。

  生:蜿蜒盘旋。

  师:对,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再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和气势。

  生读。

  师:读得不错,谁能比她读得更美,更有气势?找个男孩子,来。(一个男生读)

  师:美中含有气势,来,全班同学,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好一条东方巨龙,我们走近长城去看一看,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师缓慢地说)边读边看图,看看这一段课文中具体向我们介绍了长城上的哪些地方?你可以在右上角的这幅图上把它们的名称标出来。我们静静地默读。

  师:好,读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带上书,好,请你。

  一生上台:(来,指给大家看看)这是一个城台的垛子,这是城台。

  师:好,同学们,她标的和课文写的是一致的吗?好,谢谢你。咦,那这些设置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你读出来了吗?你说。

生:射口可以用来射击。

师:这是射口的作用,还读出了谁的作用? 请你。

生:瞭望口是那个瞭望远处用的。

师:嗯,查看敌情。

生:城台是屯兵用的。

师:对了,屯兵还可以——

生:还可以把备用的枪支都放在里面。

师:看书,除了屯兵还可以——

生:互相呼应。

师:你看,既能屯兵又能呼应,真是一举两得,还读出了谁的作用?请你。

生:垛子可以当防护墙。

师: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同学们读懂了它们的作用,你们看(指着图)——从瞭望口发现敌情,城台之间就可以互相传递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迅速地跑上城墙顶,从射口有力地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生答打不进来)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你说。

  生:易守难攻。

  师:难攻,行。

生:坚固。

师:坚固,还有吗?

生:高大坚固。

师:好词。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坚固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板书:高大坚固)。

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作者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些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己读,读好后,你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反复地读一读,可以放声地读。

  生读。

  师:把你划出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那句话。好,请你。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师:从这一句话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劳动人民建筑长城的时候很艰难。

师:修筑长城非常地难,这是你的体会,是吗?同学们也来看看这句话,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修筑长城难?你说。

  生:我从一步一步体会到了修筑长城非常的难,那时候山岭非常陡峭,劳动人民他们又要搬那么重的条石,他们还是一步一步走上去了,劳动人民非常的辛苦。

  师:这是多么沉重的一步一步啊!还从哪读出了难?

  生: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我们一个小孩才七十多斤,那三千斤重,那不累死了。

  师:是啊,两三千斤重,差不多是我们全班七十多个同学体重的总和。多难搬啊!还从哪儿读出了难?你说。

  生:从数不清读出难,下面说了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条石有数不清的。

  师:数不清的条石,数不清的困难。还从哪里体会到多难啊?

  生:我从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体会到,那条石压在肩膀上,山这么陡峭,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师:这字里行间都写满了难。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就是陡峭。一块条石特别重,压在身上就特别大的压力,山还很陡峭,很容易滑下去。

  师:是啊,沉重的石块,遇上陡峭的山岭,真令人无法想象的难!还有哪儿看出了难?

  生: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都靠劳动人民的肩膀,十分的艰难。

  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呀?还从哪里看出了难?你说。

  生:还从一步一步看出来,还有无数个肩膀,无数双手,他们一步一步地修过来,还要接着来铺。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好,请你。

  生:“抬上”这个词很能说明,因为当时没有机器,只能用手,抬上去是很重的。

  师:从一个“抬”字感受到了。还有,请你说。

  生:还有从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手,无数看出很难,很多人为建筑长城付出血汗。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好,请你说。

   生再回答。

  师:好,真是困难重重。来,把我们体会到的送到这句话当中,你来读。

  生读(单看这数不清的……山岭)。

  师: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呢?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情景?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象。

  师范读(单看这数不清的……山岭)。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很多人受伤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从陡峭的山岭上滑下来摔下来。

师: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人最后被压死了。

师:除了苦难,同学们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很多的民工抬着条石无奈地垂着头,我还看见了那些人民为了长城都累死在长城的脚下。

师:好的。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还看到许多的监工在打民工。

师:看到了血泪,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同学们,这一块条石那么的重,一个人能扛得动吗?扛不动,怎么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的人在扛一块大条石,肩膀都磨出了血。

师:这样的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

生齐读(多少……长城)。

师: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一起再读。

齐读(多少……长城)。

师: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板书: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的长城。拿起书,我们有感情地再读第三自然段,自己读。

  师:谁想在音乐声中读这一段?请你。配乐指名一学生读课文。

  师:掌声送给你!孩子,我们的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用无数宝贵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播放课件,欣赏长城)

  师:此刻,面对长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长城震撼了你,震撼了我们,也震撼了全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读!

  生:“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师: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赞叹说:

  生:“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师: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

  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自豪地赞叹:读!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点击互联网上的网站。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下课。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

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17 长城第一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17 长城第一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21 搭石》,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资料信息-《17 长城第一学时》DOC资料信息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免费下载-《17 长城第一学时》DOC下载
(部分手机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电脑进行下载)用户登录后,免费下载,无病毒,无弹窗,无干扰链接。

《17 长城第一学时》相关资源

《21 搭石第一学时》
大小:
《13 白鹅》
大小:
《送元二使安西第一学时》
大小: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
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