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图标 教育资讯 学前教育 K12教育 STEAM教育 考试相关 学校动态 教育机构
用户登录

《21 搭石第一学时》

《《21 搭石第一学时》》内容:

共1课时

21 搭石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小学语文的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课通过情境对话、想象说话、重点词理解,引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让孩子们的思维深度纵向深入,让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荡起层层涟漪。

3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等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2.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文本导入,引搭石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是作者每当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吧。

2.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搭石?(生汇报)

师:你找得很准确。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里不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构成了……(生:家乡的一道风景。)(师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活动2【讲授】二、自主感悟,寻找美

师:那大家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着刘爷爷,跟着家乡人们去走走搭石吧。请同学们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语体会美,想象画面读出美,将课文的第3---4自然段静静的默读,把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相关语句,用“~~”线划下来,再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并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一写,开始吧。

活动3【活动】三、深入体会,品味美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按顺序来交流、交流。你找到哪些语句?(生汇报)(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一)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读、板书

(生汇报)

师:用文中的话说说,这是谁在走搭石?(生:一行人走)(师板书:一行人走)

2.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体会“走石图”的美。

(1)协调有序

师:这段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呢?(生:协调有序)

师:协调有序的动作会是怎样的动作呢?(生: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样吧,让我们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咱们合作读一读,我问问你,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走得不好就有可能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好,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继续走到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

师:前面的(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板书: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体会得多好。再看看这一句,你从哪儿还体会到美呢?(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是吗,这个“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

(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 

师:在“人影绰绰”中它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听说过吗,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生:就是很宽。)

师: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好的,我们回到这两个词,“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你似乎看到了什么?(生1汇报)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生2汇报)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读词: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3读词: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师:还有想读的?这样吧,咱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3.变换文字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出示:

(每当 动作 紧跟上去 给人

上工 是那么协调有序   踏踏的声音 画一般的美感)

下工 前面的 像轻快的音乐

一行人 抬起脚来 清波漾漾

走搭石的时候   后面的 人影绰绰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

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每一天他要走上62道,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5.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二)面对面“走”石图

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如果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师板书:面对面走)

1.指名读,谈体会。

(生汇报)

师:读到这,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汇报)

2.生交流,师评价

师:其他同学还体会到什么?(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你真会读书,读懂了文字含着的美。你这是在用心去感受啊!

3.学法指导

师:你是从哪看出他们互相谦让的?(生汇报:总会、止步、招手、让、先走、等、相背而行)

师:是啊,(板书:相互谦让)互相谦让、先人后己,使乡亲们的关系格外融洽,而这份深情通过简简单单几个动作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阅读时,抓住了这些动词,就能品出味道来。

4.品味升华

师:全班同学,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时的这份深厚的谦让之美吧。(全班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三)背老人“走”石图

1.齐读抓关键动词,品味美

师:如果碰上“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那又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呢?好,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生汇报)(师板书:背老人走)

师:大家用心去感受感受,这段文中哪些动词让你感受到了美?(生:伏下)

2.理解“伏”字的含义

师:找得好!那这个“伏”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生:一个人)

师:右边——(生:一条狗)

师:是的,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弯得是那样心甘情愿,(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3.做动作,加深对“伏”字的理解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当当年轻人?(请2生上台)

师:老师请你们做一个“伏”的动作,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俩的这“伏”的动作做得怎么样,哪个更利于老人过河?(2生做“伏”的动作)(其他生评价)

师:为什么他的动作更利于老人过河?(其他生1)

师:你认为是哪个?原因是什么?(其他生2)

师: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把脸朝下,身子深深地弯下呢?(师问伏得好的生,生谈理由)

师:(手搭生的肩)看看,这真是老人的知音啊。他把身子弯得那么深,老人就能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趴在他的背上。所以,作者不用“弯下腰”,而用“伏下身子”来描写年轻人背老人过小溪这一入微的动作。

4.感悟“理所当然”的含义

师:那么,这年轻人把身子伏得那么好,是不是村里有这样的规定呢?为什么?(指名2生答: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如果遇上了外乡的老人,这些年轻人还会这样做吗?为什么?(指名3生答: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师板书:尊老爱老)

师:是啊,作者用“伏下身子”而不是用“弯下身子”描写年轻人背老人的动作,这一字之差让人感到年轻人是多么心甘情愿的去做这理所当然的事啊。

5.“理所当然”的积累运用。

师:村里的年轻人背老人过小溪是理所当然的事。生活中有哪些事你学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呢?请你按老师给出的句式来说一说。(请2-3生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在学校里看到老师主动问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在家里,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事呢?

6.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理所当然”这个词的深切体会,让我们感受到刘章爷爷的家乡有着那么淳朴的乡风、和谐的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齐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吧。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活动4【练习】四、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说一句话。

师:是啊,每天有多少人来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生补充),假如……(生补充),假如……(生补充)。

2.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的,还有很多很多的假如,但我们相信家乡的人们都会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这些事对于他们来说已是……(生:责任、义务、习惯)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架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永远的消失,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却永远都会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心中)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

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21 搭石第一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21 搭石第一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23 卡罗纳第一学时》,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资料信息-《21 搭石第一学时》DOC资料信息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免费下载-《21 搭石第一学时》DOC下载
(部分手机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电脑进行下载)用户登录后,免费下载,无病毒,无弹窗,无干扰链接。

《21 搭石第一学时》相关资源

《13 白鹅》
大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
大小:
《21 搭石》
大小: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学时》
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