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内容:
共1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体会诗句的含义。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接触,而且也学习了积累一些唐诗。特别是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大诗人,四年级孩子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四年级孩子已基本上读准字音和节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感情。四年级孩子已学会查阅工具书,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此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生平有助于更好理解古诗创作背景,更好理解古诗的主题。
3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歌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情境导入 理解诗题1.揭题
师:画面中这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就是——
生:黄鹤楼。
师: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这座楼可不是一般的楼,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它就成为旅游胜地,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停留,留下一首首诗,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情。
师:今天,我们要穿越历史的隧道,回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去感受一场感人的送别。
师:谁来读题目?
(两生个别读)(相机评价:①“孟”、“陵”的后鼻音读法②这么长的题目,要注意停顿)(全班齐读)
2.解题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提醒:谁送谁?)
生1:李白送孟浩然。
(师板书:李白、孟浩然,提醒:“孟”第一笔是横撇;“浩”字左小右大)
师:孟浩然去哪儿?
生3:孟浩然要去(到)广陵。
(师板书:广陵“陵”字右下角是折文。)
师:广陵是地名,在今天的江苏省。诗题中哪个字是去(到)的意思?
生:之。
师:借助注释,我们已经弄懂题目的意思。
3.分享资料
师:你了解这两位诗人吗?用简单的一句话或两句话把你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师:你们知道吗?李白比孟浩然整整小了12岁,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知己,忘年交,李白仰慕孟浩然,孟浩然欣赏李白,他们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再读诗题
师:好友就要出门远行了,李白于是作诗——(全班齐读题目)
活动2【讲授】二、读准诗句 把握节奏1.读准诗句
师:李白用四行诗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课件出示朗读,注意听清字音。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生自由读)
师:请几位同学来展示展示。(3生个别读)
(相机评价:“辞”平舌音读得特别好!字正腔圆,吐字归音特别清晰!放得很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板书: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
2.读出节奏
师:诗词的朗读和一般的课文不太一样,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这样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稍稍停顿。再读诗歌,画出节奏。
指名学生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齐读诗歌,读出节奏。
三整体把握 确定“教点”
1.弄清大意
师:朗读古诗,还有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
(生猜测)
(师:内在情感)
师:情在何处,情在诗中,只有想办法弄懂每句诗大概的意思,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思考着一边概括着。还有什么字或词,注释中没有解释,你不太明白,需要大家帮助吗?
生:“西辞”、“烟花三月”、“孤帆”……
师:是啊!这几个词语确实不太好理解。除了注释,我们还可以怎么弄懂这些不懂的字词?
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测、看图想象、向同学请教、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就运用你们说的这些方法来进一步弄懂这首诗的内容。
2、学生合作探究诗意,交流时可以是读懂的一句诗,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举手问老师。
活动3【活动】四 潜心涵咏 体验情感。课件出示前两句诗
1、指名学生读这两句诗。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故人、西辞、烟花、扬州的意思)
2.直观理解“西辞”
师:我这里有两张图片,谁来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课件演示两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给个小提示,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扬州在长江的下游。
师:动画演示“西辞”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师: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
生齐:西辞
2想象理解“烟花三月”
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扬州这座城市,在唐朝,可是国际大都市,热闹非凡,李白也曾和友人在那儿流连许久。李白用什么词形容三月的扬州?
生:烟花
课件出示:“烟花”的注释
师: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你的脑海里有画面吗?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这两句诗,揣摩一下。(生自由小声读诗句)
师:你的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画面,你想起什么描写花多花美的词或者诗句?
师:请你们一起走进三月的扬州。
(课件出示)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诗中写春景的句子,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
师引导学生说描写春天的词语。如: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莺歌燕舞、冰雪融化、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物复苏等。
师:多么清新明亮的画面!一起读这个词——
(齐读词语:烟花三月)
师:眼中要有画面,把美读出来!
(生再读词语:烟花三月)
师:古诗语言简练,咱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把一个个简单的词语读成一幅幅画面。
3.个性解读诗句
师:烟雾迷蒙,鲜花绚烂的三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季节,诗人有心欣赏吗?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流露出的朋友间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师引读:杨柳如烟,诗人无心欣赏,是因为——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引读 :繁华似锦,绿柳如荫,诗人仍是无心欣赏,是因为——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引读:百花盛开, 春意盎然,柳绿花红,诗人还是无心欣赏,是因为——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学习后两句诗
1.针对“孤帆”质疑解疑
师过渡:载着孟浩然的船只,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搂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看完这个画面,再回到诗句来,你心里有疑问吗?
生:江上明明有无数的船只,李白为什么说“孤帆”?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李白是不是搞错了?(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视,一心只送孟夫子。
2.创设情境读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引导要读出渐行渐远的感觉)
师:船儿已经消失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他还在目送——
生读:(齐读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送了多久?
生:很久很久
3.利用插图内化感受
师: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李白身上,你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结合朋友远行时的自己的亲身体会,感悟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祝福、牵挂等情感。
4、孟浩然的船消失了,不见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但李白还伫立江边,真是孤帆已尽,思念不尽啊——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祝福不尽啊——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友情不尽啊——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活动4【活动】五、拓展延伸。1、时间一天天过去,但送别那天的情景依然浮现在眼前,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未停止,于是诗人又写了《江下行》《赠孟浩然》,课件出示这两首诗,学生读,再次体会李孟之间的情深。
2、师讲解这首诗的体裁是送别诗,延伸: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课件出示《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活动5【活动】六、再读诗歌,情感升华能背诵的背诵。记住这段情,记住这首诗。
活动6【活动】七、布置作业。1、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面对好朋友要离开自己了,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说出来,课后写下来。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活动7【活动】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帆已尽
黄鹤楼 → 扬州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21 搭石第一学时》,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