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图标 教育资讯 学前教育 K12教育 STEAM教育 考试相关 学校动态 教育机构
用户登录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内容:

共1课时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照逻辑顺序思考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进行通顺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提示说明恐龙一支的演变过程;采用删减比较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中介绍恐龙庞大家族部分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用两分法介绍某种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课文的能力,具备了理解、分析、归纳、朗读的能力,能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但是,这篇文章隐含的逻辑性很强,学生又缺乏丰富的科学知识,对于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作为课前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结合提示说明恐龙一支的演变过程;采用删减比较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中介绍恐龙庞大家族部分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用两分法介绍某种事物)。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导入(科学结论)

1、齐读课题。

2、在我们看来,庞大凶猛的恐龙和轻灵小巧的鸟儿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真可谓“毫不相干”,但是,一个令人毋庸置疑的科学结论中却将这样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联系到了一起,是怎样的一个科学结论呢?(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什么是“恐龙的一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这个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这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严谨。(再读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到的呢?

【设计意图:回顾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2【讲授】精读课文

一、明确科学结论形成过程

学生交流,明确得到结论的完整过程(相机板书)

发现  假说 依据  推测 结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科学结论形成的过程,以便更加清楚地掌握作者写作思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提出假说、寻找证据)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发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发现,科学家们提出了怎样的想法?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1、提出假说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一个词概括科学家的想法。假说是什么?(没有被证实的说法)

2、寻找证据

为了证实这一科学假说,科学家们四处寻找证据,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呢?

①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

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欣喜若狂”的字面意思?

(观察辽西的恐龙化石图)思考:是什么让科学家们这么兴奋?

②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研究者为了验证这一假说,长时间以来,挖掘到了不少的恐龙化石,在众多的恐龙化石当中,为什么称这块化石为“点睛”之笔呢?(19世纪,古生物学家们就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却始终缺少有力的证据,所以研究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直到20世纪末,在辽西的这一重大发现,无疑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

那么,恐龙中的一支究竟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隧道,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设计意图:分析“提出假说”和“寻找证据”环节,同时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重点理解“欣喜若狂”和“点睛之笔”的含义。】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一)学习两分法: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想来看看这个庞大的家族吗?(观看有关恐龙的录像)

2、这样形态各异的恐龙家族,都有什么样的恐龙,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3、作者是怎样为我们进行介绍的?(出示句子)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概括作者介绍不同种类恐龙时的角度。

再读文字,读出恐龙的形态各异。

(二 )学习猎食性恐龙的演变过程

这么庞大的恐龙家族,最终都演化成了鸟儿吗?那么,是哪一类恐龙飞向了蓝天?(猎食性恐龙)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用直线画出猎食性恐龙的演化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说一

学生汇报,相机出示猎食性恐龙演化的思维导图。

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古生物博物馆的解说员,你怎样把这一演化过程活灵活现地讲给我们听?

这一演化过程只是科学家的—推测,为什么管这一过程叫做“推测”呢?(出示句子)找一找,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准确?

(三)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性:

1、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漫长: 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得骨骼中空、身体轻盈;它们在树木间跳跃,在地面上奔跑,慢慢具备飞行能力;从陆地霸主到天之骄子,经历了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作者说(引读)--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①毋庸置疑是什么意思?(不必怀疑)

②课文中是什么让人毋庸置疑呢?

③与“推测”进行对比,再次体会用词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子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两分法介绍事物的方法;结合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明确猎食性恐龙的演化过程,并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运用对比理解、铺陈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活动3【练习】课堂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用词都经过反复的推敲,这样准确地使用词语很值得我们学习,而作者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回顾两分法)

2、运用两分法介绍动物。(小练笔)

经过漫长的演化,鸟类已经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  ,有些则 ;有些 ,有些则  。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巩固用两分法介绍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

活动4【讲授】总结提升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科学工作者把恐龙和鸟类这两种毫不相干的动物联系到一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异想天开;仅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科学是一个求实的过程,这叫—事实求是。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让我们抱着这样的科学态度,一起投入到无穷的科学探索当中去。

【设计意图:体会科学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艰苦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完成小练笔。

2、把猎食性恐龙的演化过程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课后巩固猎食性恐龙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

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18 颐和园》,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资料信息-《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DOC资料信息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免费下载-《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DOC下载
(部分手机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电脑进行下载)用户登录后,免费下载,无病毒,无弹窗,无干扰链接。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学时》相关资源

《18 颐和园》
大小:
《16 母鸡第一学时》
大小:
《送元二使安西》
大小:
《16 母鸡第一学时》
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