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图标 教育资讯 学前教育 K12教育 STEAM教育 考试相关 学校动态 教育机构
用户登录

《21 搭石第二学时》

《《21 搭石第二学时》》内容:

共2课时

21 搭石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词语,感受搭石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动描写的方法。

2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美好又感人的画面,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搭石》所在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境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激发孩子们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

学生情况: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想象画面,把“话”变“画”与亲身体验相结合

技术准备:演示文稿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想象课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情感。

难点:理解人们为什么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词语,感受搭石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动描写的方法。

 学时重点

能够想象课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情感。

 学时难点

理解人们为什么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整体回顾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回顾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随学生读句交流,总结出四个重点内容:什么是搭石,人们怎样搭石,人们怎样走搭石,搭石联结着人们美好的情感。

3、随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是 ?  ?搭  ?走 情?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此环节约5分钟))

活动2【讲授】二、 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搭石中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

(一)感知什么是搭石

过渡: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深入学习,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相关语句。

2、指名读描写搭石的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3、读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搭石就是为连接水的两岸而铺设的一条石头路。

(板书:一条路)

4、把“话”变“画”,品味语言。

(1)村里的人们会选择哪种石头来摆搭石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

(2)石头选好了,怎样搭呢?你来选一选,哪条是搭石呢?

(引导学生抓住“二尺左右间隔”)

教师适时点拨,二尺左右间隔就是人走路时,两脚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3)引发学生思考:“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这样搭有什么好处呀?

学生能够感受到乡亲们这样摆搭石是为了让人们走起来更平稳更安全。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选图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感受乡亲们搭石时想得细致、周到。)  (此环节约5分钟)

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3)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那大家都来当当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我想采访采访你,“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在这又找石头,又踏上几个来回,您自己就不怕摔着吗?”

学生能够走进这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摔了不要紧,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

教师继续采访:“您带着东西,这么急着赶路,还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误了吗?”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说出了:“我的事耽误了不要紧,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

教师小结:现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呀。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语言文字,但还不够深入、透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采访,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并通过回答记者的问题替文中的人物表达内心的想法,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

那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吗?

上来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

急着赶路的人都是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

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带东西的人呢?

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学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乡,不是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

教师小结:对呀,这就是这个例子,给我们的遐想。在我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所以,这一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景)

(5)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带到读中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有感情朗读   (此环节约用5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作者只是举了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同时也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以点带面,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2、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是怎样“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体会他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1)上了点年岁的人走搭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分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默读3、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随学生交流出示课件)

(3)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

学生能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脚来,我就要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后面的就要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呀?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能够找到答案。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的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5)带入情境,引发思考:我走在前面,实在累了,停下来歇一会行不行?

 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强一步行不行?

教师小结:所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在这抬脚紧跟当中就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初步体会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心体会,从而理解这一行人在“抬脚紧跟”当中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同时也在渗透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走进课文情境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6)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亲身体验一番,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首先,请一列同学先来尝试。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前面的—

生1读: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读:紧跟上去

初次尝试学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师点拨,(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样做即抬起脚来,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样做即紧跟上去)在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引读,速度逐渐加快,看看同学们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

在这一列同学尝试之后,接着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左边三组走在前面,右边三组走在后面,每个人都亲自走一走搭石,亲身体验一番,这一次教师引读,学生跟读,配合得特别默契,特别有序。

教师小结: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就叫做:协调有序

(此环节设计意图:搭石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搭石,更没有亲自走过搭石,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初步理解一行人怎样走搭石,为什么这样走,但感受不够深刻,理解不够深入。此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接读训练中,在愉悦地氛围中,切身体会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感受搭石中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得美。)

②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课文情境:协调有序的动作发出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给我们带来节奏的韵律美,再来想想这条路是在清澈的河上,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中又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③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展开想象,然后相互交流。

④指导朗读:声音踏踏韵律美,人影绰绰姿态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这美丽的画面。

⑤指名配乐朗读。

教师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为别人着想的心灵美。   (此环节约用12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切实体会到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更体会到人们为他们着想的心灵美。同时,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渗透了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3、想象画面,把“话”变“画”,感受乡亲们之间的美好情感

(1)引导学生看第4自然段,这里讲了情境。先来看看第一个情景,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2)引导学生看图思考:同学们看,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双方都在第一块搭石前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呀?

(3)学生都会回答:他们都想把路让出来让对方先走。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他们都在招手示意,他们在说什么呢?

假如你是这位小姑娘你会对对面的叔叔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这位叔叔你会对对面的小姑娘说些什么?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感受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4)多么温暖的画面呀,那第二个情景又带给我们什么呢?指名读?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教师抓住“伏下”这个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为什么不是“弯着身子”呢?

(5)动作比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现在老师呀,请一位年轻人上来,做做伏下身子准备背老人的动作,我来做弯着身子的动作,大家来比较比较看看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样方便老人上来,年轻人心中装的都是老人。

(此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比较,引导学生准确体会“伏下身子”与“弯着身子”的区别,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要“伏下”身子,感受年轻人能够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心中装着老人的情感,同时感受作者动作描写的准确、生动。)

(6)抓住两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它们的作用: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却用上了这样的词语表达,自己读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呀?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出示课件,两组关联词语变颜色)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感受到: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在作者的家乡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有人遇到困难,就会有人来帮助他

教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到处都是呀!   (此环节约用4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一段用了两组关联词语,初步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从而感受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在作者的家乡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时再次体会作者这种以点带面,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句式练习,感悟搭石的美

1、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这里还会发生哪些事呢?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注意语句要通顺。

假如( ),( )总要( )。

如果( ),( )总会( )。

(课件出示此练习)

学生用心思考,想好后,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评价点:表达是否清楚,用词是否准确,想象画面是否合理有创意等)

(此环节设计意图:结合本文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合理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我”的家乡和谐之美。同时,引导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此环节约用5分钟)

活动3【讲授】用心感悟,加强理解

(一)抓住两个“联结”,用心感悟,升华感情

1、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出示课件)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联结”,有什么不同?

在前面的学习得基础上,此刻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第一个“联结”说的是搭石是联结两岸的路,是看得见的美,第二个“联结”说的是它是联结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是看不见得美。

板书:一种情   (此环节约用2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梳理刚才的学习所得,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

(二)起名练习,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给这一排排搭石起个名字。

2、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这一个个名字蕴含着我们对搭石的理解,对搭石的感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时间我们也来到作者的家乡,走在这一排排搭石上,去欣赏那看得见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去感受那看不见的一段段美好的感情。   (此环节约用2分钟)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对课文、对搭石,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起名练习,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转化成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学生对搭石的理解,对搭石的美好的感情。)

搭  石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

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21 搭石第二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21 搭石第二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18 颐和园第二学时》,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资料信息-《21 搭石第二学时》DOC资料信息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免费下载-《21 搭石第二学时》DOC下载
(部分手机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电脑进行下载)用户登录后,免费下载,无病毒,无弹窗,无干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