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图标 教育资讯 学前教育 K12教育 STEAM教育 考试相关 学校动态 教育机构
用户登录

《18 颐和园第一学时》

《《18 颐和园第一学时》》内容:

共2课时

18 颐和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新设计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4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时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5.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时重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时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  ,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

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18 颐和园第一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18 颐和园第一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21 搭石第一学时》,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资料信息-《18 颐和园第一学时》DOC资料信息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免费下载-《18 颐和园第一学时》DOC下载
(部分手机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电脑进行下载)用户登录后,免费下载,无病毒,无弹窗,无干扰链接。

《18 颐和园第一学时》相关资源

《送元二使安西》
大小:
《7 真实的高度第一学时》
大小:
《21 搭石第一学时》
大小:
《23 卡罗纳第一学时》
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