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图标 教育资讯 学前教育 K12教育 STEAM教育 考试相关 学校动态 教育机构
用户登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内容:

共1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材简析

  诗,永远是美妙的代名词,古诗更是以其深邃古朴的意境感染着我们。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怎不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2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3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启:长亭送别越千年

一、启:长亭送别越千年

师:现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写过一首歌,歌名叫《送别》,听过这首歌吗?好听吗?喜欢听吗?(背景音乐)

(大屏幕出示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师:老师也喜欢,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这是一首离别词,这首词写出了古人离别时的一些风俗习惯,谁来说说?(板书: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

师:朋友即将分离之时,在长亭一起聚餐饮酒。

师:古人会折柳相赠。为什么折的是柳条?

师:“柳”、“留”谐音,折柳相送,就是希望对放留下来不要走。

师:古人送别亲朋好友,先要在长亭设宴饯行,接着要十里送行,折柳赠别,最后还不忘夕阳挥手告别。古人送别容易吗?简单吗?可以看出,古人把离别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离别?

生:交通不便

师:古人最快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生:马车或者马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家都用得起马或马车?

师:所以,大多数古人出远门,只能靠双腿双脚翻山越岭,走完一条又一条道路。

靠步行,人一天最多能走行多远的路?四、唔十公里就了不起了。

师:这样算来,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得走多少天?

师:途中他们还会碰到风雨天气,累了也需要时不时地休整,需要花时间吗?

师:这样走走停停,没有一年半载看来是到不了目的地。所以,古人进京赶考或出去做官,总得提前一两年的时间,等到他们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时候,一个来回就耗掉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光阴,你们说,他们要不要重视离别?

师:除了刚才说的,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古人如此重视离别,谁来说说?我们不妨想想,古人在路途中会碰到什么样的凶险?(有生命危险吗?)

生:出门的人也许会在途中遭遇各种凶险:山洪暴发、猛兽袭击、强盗打劫等等。

师:所以,对古人来说,离别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分别,这离别是诀别,是生离死别。(板书:诀别、生离死别)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离别成了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来,带着这种理解,老师请一位同学清唱一下这首歌。

生:(跟着轻轻唱)

活动2【讲授】二、承:李白独看孤帆远影

二、承:李白独看孤帆远影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一首和离别有关的诗歌。看到大屏幕,齐读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大屏幕出示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把这首诗读清爽、读顺口,明白吗?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好的,你请?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有落实。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生:(朗读全诗)

师:送你四个字,抑扬顿挫。味道读出来了。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注意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我来读。把头抬起来,挺胸,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

师:这样读会吗?现在,我们反过来,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你们读后三字。明白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在一起,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整首诗,好吗?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吸一口气。

生:(齐读诗歌)

师:下面我们走进这首诗,找找哪些景物和送别有关?

生:黄鹤楼(板画)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画一画黄鹤楼,画在黑板的这个地方,东南西北,画在哪边合适?不要着急,我们从诗中的第一句找答案。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孟浩然。

师:西辞呢?看来,黄鹤楼要画在西面。谁来画?(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师:还有哪些景物和送别有关?

生: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比较难理解。烟是什么意思,花又是什么意思?举手的同学不多,看来是比较难,来,我们看两张图。看到烟,看到花了吗?(出示烟雾弥漫、繁花似锦图课件3)

生:繁花似锦,烟雾迷漫。

师:烟花是繁花似锦,烟雾迷漫的意思。那烟花三月呢?三月是什么季节?

生:烟花三月是说繁花似锦,烟雾迷漫的春天。

师:想不想看烟花三月的美景?(课件出示4)

师:还有什么景物跟送别有关系?

生:孤帆

师:谁来画孤帆?

生:长江

师:谁来画长江?

师:三位小画家真用心,想象一下,黄鹤楼上应该会飘着什么?楼的附近还有郁郁葱葱的?(师板画白云、树木)这幅画现在完整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长江上的这只船,李白把它叫做?

师: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犯错误了。你们想一想,阳春三月,黄鹤楼附近鸟语花香、莺歌燕舞,长江两岸肯定是人来人往,江上客船也不计其数,怎么会是孤帆?(有些同学可能觉得难以理解,老师举个列子,运动会的时候,我们四年级的四百米跑比赛马上开始,起跑线上站满了每个班的运动员,请问在密密麻麻的运动员中,你会看谁,关注谁?) 

生:因为在李白眼里只有老朋友孟浩然,只有老朋友的船和身影。

师:明白了,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所以在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的船只。这首诗反反复复,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是吗?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它的味道,更要去关注,去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假如老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词?一个词。你选的是?

生:依依不舍。

师:依依不舍,这是你的感觉。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难舍难分。

生:淡淡的忧愁

师:这首诗有人感受到的是依依不舍,有人感受到的是难舍难分,也有人感受到的是愁。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诗,比如:你读贺知章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你会有依依不舍的感觉吗?(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难舍难分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还有,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感到忧愁吗?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奇怪,奇怪。同样是诗,为什么这首诗带给你的感觉是依依不舍,是难舍难分,是忧愁呢?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肯定会难舍难分,肯定会有一些伤感。

活动3【讲授】三、转:离别时分难相舍

三、转:离别时分难相舍

师:同学们,人人会有离别的时候,比如王老师。小的时候,王老师是留守儿童,每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每次看着爸爸妈妈离开我,我会流下不舍的泪水。王老师以前还教过一个学生,每次一谈到爷爷,他就哭得很伤心。他和爷爷感情很深,从小爷爷就疼他,每次放学,都是爷爷接。可那年,爷爷不幸得了胃癌,永远地离开了他。爷爷跟他诀别了。我想你们也会有离别的时候吧?谁来说一说?

生:我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每年春节回来一次。每次分别的时候,我都会哭。

师:同学们,离愁别绪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5)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师:因为离别,重情重义的王维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维的诗句)

师:因为离别,多愁善感的李商隐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商隐的诗句)

师:因为离别,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离别,官场失意、心情压抑的柳永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柳永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离别,江淹写出了全人类离别的痛苦——

生:(齐读江淹的诗句)

师:聪明的同学一定看出来了,离别总是和哪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白和孟浩然,再来感受感受他们两的离愁别绪。

 (大屏幕出示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

活动4【讲授】四、合:依依惜别情满天

四、合:依依惜别情满天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依依惜别。转眼间,一百多年过去了,李商隐也写下了离别的难舍难分

(大屏幕出示7)——李商隐《无题》

师:几百年过去了,苏轼提笔写出了他和弟弟苏澈的离愁别绪

(大屏幕出示8)——苏轼《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时间匆匆而过,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离别在李叔同的笔下还在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9)——李叔同《送别》

生:(齐读诗句)

师:同学们,这就叫经典!(板书: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文化)闭上眼,闭上眼,今天是2013年10月22号,二十年过去了,你已经长大成人,一天,你来到武汉,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楼,哪座楼?

生:黄鹤楼。

师:在黄鹤楼之上,你扶着那锈迹斑斑的栏杆,望着那滔滔不绝的江水,你又会想到两个人,谁? 

生: 李白和孟浩然。

师:想到李白和孟浩然,你会轻轻吟诵一首诗,哪首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来,睁开眼,我们一起轻轻地吟——(大屏幕出示10)

生:(集体吟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同学们,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以后你面对着黄鹤楼,面对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深深地、深深地感动。同学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板书:经典! 文化)

www.jyzyw.com教育资源网提供。

以上为内容(若无内容,请点击右侧“我要下载"免费下载完整的资料):

注意事项:

1.转载请注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DOC出处!本文地址:链接详见浏览器地址框,谢谢。

2.本站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总之,综上所述如果您发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资料有错误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核对并更改以便帮助您和其他人可以正确学习使用。

最后推荐给您《11 去年的树第二学时》,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热切地希望您也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别人,谢谢! 关键词:小学语文、DOC免费下载

资料信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DOC资料信息
  • 科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9年12月30日
免费下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DOC下载
(部分手机浏览器不支持下载,请使用电脑进行下载)用户登录后,免费下载,无病毒,无弹窗,无干扰链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学时》相关资源

《9 巨人的花园第一学时》
大小:
《4 火烧云第一学时》
大小:
《24 给予是快乐的第一学时》
大小: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学时》
大小: